张发旺

发布时间:2015-10-18

张发旺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外籍院士,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

 

工作和学习经历:

1982.91986.7 河北地质学院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5.91996.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6.920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2.4-1998.2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

1998.3-2003.10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科技处处长、所长助理

2003.11-2011.5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党委委员、副所长

2011.52012.8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所长

2012.9-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纪委书记

 

主要学术兼职:

担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HA)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利学会、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石家庄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客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等。担任《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副主编,《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副主编,《地质论评》期刊评审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

人类活动地质环境效应与控制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在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提出了“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理论方法,阐明了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问题“链状效应”,提出了控制技术,提出了“含水层再造”的概念,在利用优化的含水层再造成果保护含水层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在煤层顶板结构与采动应力对含水层再造作用模式及煤层顶板含水层再造的采矿工程实践方面处于国际理论和实践前沿。在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对北方岩溶地下水的功能评价和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区划,阐明了北方岩溶水的五大功能,并提出了各个功能保护的技术措施。探索了岩溶地区环境地质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治理与控制的战略建议。利用构造控水理论,在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以往工作认为没有地下水的宁南地区深埋的奥陶系灰岩中取得了岩溶水资源勘查方面的突破。在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研究,对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耦合模型方面有所创新,并建立了一套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调控技术。在水文地质编图方面,编制了亚洲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及地热分布图等,还在中国东盟水文与地质环境编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负责或参加的主要项目:

97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国家重点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风险评及调控技术研究估》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岩溶环境地质系列图编制》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示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合作项目《宁南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煤塌陷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

地质大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中日合作项目《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均衡、循环和利用的模拟和预测研究》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效应调控研究》

公益性行业专项《华北平原典型地区水资源约束下的土地合理利用与管制技术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亚洲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编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500万亚洲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与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主要发明专利:

《地埋式平原地区雨洪集蓄设施》

《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力转化评价》

《便携式防卡自一体水位测试仪》

《矿山地下水流场物理模拟试验装置》

《气提耗氧澄清池》

 

个人主要荣誉和获奖

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科技部“科研规划先进个人”、河北省科技十杰、 “河北省改革开放20年优秀大学毕业生”(记河北省三等功一次)、“河北省科技拔尖人才”、 “石家庄市新长征突击手”、石家庄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参加或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荣获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1998年承担的《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技术方法》获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承担的《河北平原典型地区农业节水示范及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承担的《陕西渭北西部黄土塬隐伏岩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年承担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成果》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013年承担的《亚洲地下水系列编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奖”一等奖;

2014年承担的《亚洲地下水系列编图及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研究》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亚洲地下水系列编图》获中国制图最高奖“培秀奖”。

 

主要学术专著

干旱地区采煤条件下煤层顶板含水层再造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质出版社.张发旺,周骏业,申保宏,张光辉,程彦培.2006

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张发旺,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2009

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张发旺,程彦培,陈立.2011.

南宁地下水—宁南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出版社.张发旺,余秋生,郭建强,韩占涛等.2013.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地质出版社. 张发旺,程彦培,董华,黄志兴,田廷山,倪增石等.2013

 

主要学士论文

 [1]张发旺,宋亚欣,赵红梅,么红超,马彦超.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包气带结构的影响. 现代地质. 2009.231: 178-182.

[2]张发旺,赵红梅,宋亚欣,陈立.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对水环境影响效应研究, 地球学报,2007.286: 521-527.

[3]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李建华,李玉静..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地热资源形成分析_以平顶山矿区为例, 地球学报2000. 212: 142-146.

[4]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 煤炭开发引起水土环境演化及其调控技术,地球学报,2001224: 142-146

[5]  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杨会峰,宋亚欣 .采煤塌陷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保护技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 67-70

[6]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 地学前缘. 2001. 81:107-111

[7]张发旺,陈立,余秋生,薛忠歧.宁夏南部地区水质形成机制研究.地质论评. 2006526: 810-814.

[8]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神府-东胜矿区地质-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1: 80-82.

[9]张发旺,侯新伟,裴玉华.裂隙水偏流-一种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实用理论.中国岩溶.1998.173: 291-294.

[10]张发旺,韩占涛,侯新伟.矿区地表破坏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4: 51-53.

[11]张发旺,程彦培,韩旭,冯忠科,董华.基于NOAA数据的北亚冻土变化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6: 1-4.

[12]张发旺,贾秀梅,赵华.灰色统计方法及其在岩溶塌陷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192: 144-150

[13]张发旺,程彦培,王滨,陈立,郭晓晓.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与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22: 13356-13368

[14]杨奇勇,张发旺.西南岩溶盆地土壤干容重协同克里格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5,02:126-131.

 [15]吴庆华,张发旺,王贵玲. 人工示踪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及其优先流程度——以河北栾城和衡水为例[J]. 地球学报,2014,35(04):495-502.

[16]吴庆华,张发旺. 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0):118-127. (通讯作者)

[17]吴庆华,张发旺. 太行山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规律分析:以河北栾城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2012,31(02):99-105.

[18]陈立,张发旺,何泽.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07:1686-1690.

[19]张健康,张发旺,岳德鹏,郭晓晓,董华,王计平,唐宏才.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作物种植信息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2,02:134-141.

[20]赵红梅,张发旺,宋亚新,荆恩春,卫文,韩占涛.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06:753-760.

[21]王贵玲,张发旺,刘志明.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地球学报,2000,02:134-139.

[22]张若琳,张发旺,石迎春.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02:39-42.

[23]吴庆华,张发旺,王贵玲.人工示踪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及其优先流程度——以河北栾城和衡水为例[J].地球学报,2014,04:495-502.

[24]张胜,陈立,李政红,张翠云,殷密英,马琳娜,何泽,孙振华,张发旺.中原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1,04:615-620.

[25]陈立,张发旺,程彦培,蔺文静,陈江,张琳.宁夏海原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现代地质,2009,01:9-14.

[26]吴庆华,张发旺.太行山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规律分析:以河北栾城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2,02:99-105.

[27]侯新伟,张发旺,韩占涛,陈浩.神府—东胜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3:54-57.

[28]程彦培,张发旺,董华,王海平,冯仲科.基于MODIS卫星数据的中亚地区水体动态监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05:33-37.

[29]陈立,张发旺,张胜,张娟娟,张琳,陈江.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原位修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14573-14575+14578

[30]张若琳,孟晖,连建发,张发旺.基于GIS的概率比率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地学前缘,2010,06:291-297.

[31]陈立,张发旺,张琳,张娟娟.土著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56-58+77.

[32]杨会峰,张发旺,王贵玲,刘春雷.河套平原次生盐渍化地区地下水动态调控模拟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03:63-67.

[33]陈立,张发旺,刘少玉,何泽,张胜.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10:2385-2390.

[34]陈立,张发旺,张胜,崔晓梅,蔺文静,梁建军.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02:162-165+192.

[35]韩占涛,张发旺,桂建业,沈辉,陈立,吕晓立.盐池地区高氟地下水成因与低氟水找水方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2:151-156.

[36]宋亚新,张发旺,荆恩春,韩占涛,陈立,沈辉,赵红梅.农田大尺度土壤水空间变异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02:99-103.

[37]赵红梅,张发旺,宋亚新,荆恩春,卫文.神府东胜矿区不同塌陷阶段土壤水分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03:92-96.

 [38]吴庆华,张发旺.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20:118-127.

[39]侯新伟,张发旺,李向全,陈浩.神府东胜矿区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效应[J].地球与环境,2005,04:47-50.

[40]李政红,张发旺.全球降水氢氧同位素研究进展[J].勘察科学技术,2004,01:3-6+32.

[41]刘庆宣,张发旺.矿泉水中微量元素锶富集的地球化学环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06:19-23.

[42]张娟娟,张发旺,陈立,张胜,郝彦珍.中原地区植物-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74-77.

[43]石建省,张发旺,秦毅苏,李瑞敏,叶浩,刘祖植,安立忠,裴捍华,郭振中,赵云章,王彦俊.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建议[44].地球学报,2000,02:114-120. [17]Qinghua Wu, Fawang Zhang. Quantifying the Preferential Flow by Dye Trac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5,(3):435-444. DOI: 10.1007/s12583-014-0489-4.

[45]Qinghua Wu, Fawagn Zhang, Guiling Wang*. A Comparison of Single Porosity and Dual-Permeability Models for Simulating the Solute Transport in a Soil Column[J]. Energ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A: Energy Science and Research, 2013, 31(4): 1347-1352.

[46]Qing-Hua WU, Fa-Wang ZHANG, Yu-Qing XIA. Modeling heat transport in coastal aquifer incorporating tidal effects[J].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SD 2011)20113540-3544. Wuhan, 2011.03.25-28.

[47]ZHANG FawangZHANGZhaojiHAN ZhantaoSUN Jianping,XIAO Guoqiang Risk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Barrier Lakes. ACTA GEOLOGICA SINICA[J].2009. 834: 826-833.

[48] ZHANG Fawang*,SONG Yaxin,ZHAO HongmeiHAN Zhantao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the Shen-Dong Coal Field. ACTA GEOLOGICA SINICA[J]. 2012.864: 93-1003.  

 

下一篇:蒋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