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溶蚀过程及碳汇效应研究”召开进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1-22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溶蚀过程及碳汇效应研究” 项目进展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主要围绕项目的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项目下一步顺利开展及成果集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项目是在地调项目“长江、珠江、黄河流域岩溶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执行过程中申请立项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流域黄土碳汇的科学问题。项目执行以来,与地调项目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有力的促进了两个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成果提升。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项目组对黄土碳酸盐溶蚀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了黄土中矿物溶解的碳汇模型,在黄土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汇的关系,黄土水化学特征及小流域的碳汇通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显示,黄土中的碳汇过程主要包括原生碳酸盐溶蚀、次生碳酸盐溶蚀和硅酸盐溶蚀,其中次生碳酸盐溶蚀过程是黄土碳汇的主要环节;从提高黄土碳汇的角度分析,黄土区大田作物种植应以马铃薯为主,而果树种植应以枣树林为主;黄土水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蒸发盐、硅酸盐及碳酸盐溶解,其贡献率分别为8.51%12.85%57.57%21.05%;碳汇估算结果表明,黄土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吸收7.3吨二氧化碳,明显高于相邻的三川河岩溶流域4.43吨的数值。如果按黄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计,则整个黄土区的碳汇量约为每年467万吨,约占整个黄河流域碳汇通量的73.9%,是黄河流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