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调事业最可爱的人——记“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团队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发布时间:2019-09-12

“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二级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调查团队承担。项目周期三年(2016-2018年),目标任务是开展岩溶区填图技术方法或方法组合试验,总结区域岩溶发育规律并探索出新的有效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创新地质成果表达,在传统15万地质图基础上,新增编制岩溶层组图、岩溶发育及岩溶地貌图、系列岩相古地理图等;完成“岩溶区150000填图方法指南”科技创新任务;开展岩溶景观资源调查,为乌蒙山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工作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赫章县及镇雄县、威信县、永县相邻的鸡鸣三省高山峡谷区,也是革命老区,同时还是国家级脱贫攻坚的核心区。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神圣地方开展区调工作,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志士仁人的初心、使命,而坚决完成项目赋予的目标任务就是对国家和老一辈最好的回报,是对他们初心使命的延续,对此我们深感无尚光荣且责任重大。

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克服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高山峡谷艰险区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工作,创先争优,试点填图除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外,还开展了岩溶地貌、重要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等交叉学科调查研究,并充分运用遥感、无人机、三维扫描成像、综合物探、同位素地层学等现代先进技术方法提高效率、精度和质量,对古植物、火山岩进行了深度协作攻关,圆满完成了工程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付出了汗水,同时也迎来了收获。岩溶所区域地质调查团队自2008组建到现在已有11个年头,2014年之前不断转战于滇西的横断山脉,经历了复杂造山带填图的洗礼和磨练,取得骄人的战果:如“云南15万潞西县、平达幅区调”项目首次在滇西地区发现了赫南特贝动物群;《潞西至三台山铁路沿线12.5万带状工程地质图及调查报告》提供给铁道部门参考、使用;“云南15万西邑、董翁、卡斯街、昌宁县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首次发现云南志留系最早的文洛克统弓笔石、多房海林檎等;“云南15万称戛、表村、泸水县、水井幅区域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新发现昌宁—孟连结合带在测区出露,使该区乃至向北的整个滇西地区构造格架将发生重大变化等。2014年后,团队主力接受了“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的重任,工作重心随即转移到了云贵高原乌蒙山高山峡谷岩溶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的队伍面对这一重大变化,能及时适应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能!

项目团队积极应对新挑战,一方面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业务讲解和野外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家超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执行力,“乌蒙山区15万奎香、坪上、可乐、六曲沟4幅岩溶区填图试点”子项目在古植物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苏铁类植物的起源问题,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岩溶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和岩溶地貌调查方法体系在填图试点中成功形成;坪上岩溶峡谷、花山锥状峰丛与小石林、伍德大锅圈天坑群组合景观被发现,可为地方旅游规划和省/国家级地持公园的申报提供翔实资料和技术支持,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依托试点项目,编制完成了岩溶区1:5万填图方指南(讨论稿)等。

20158月,“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成功立项。三年来,项目组在鸡鸣三省高山峡谷区“重走长征路”,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气概,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气神,顺利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任务,获得不少新发现、新进展,在基础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新突破。一是发现测区不同时代存在明显有规律的相变特征:如古生代时测区呈翘翘板式运动(早奥陶世时测区北部隆起先于南部;早志留世时,南部隆起要早于北部,同时发现测区西北部陈家寨一带仍存在一个向南伸入的海湾;而在晚二叠世时,构造运动方向发生剧变,出现西部隆起早于东部的现象;二是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呈西厚东薄直至尖灭的变化趋势,证明峨眉山地幔柱(幔枝)活动西部要强于东部,且控制了后期沉积相变化及岩相古地理格局;三是综合古植物研究成果编制了地质专报,并获得局领导、基础部领导批示,成果还在2018年天津国际矿业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四是在果珠乡附近发现形成于峨眉山玄武岩陡崖上的瀑布群与优美的岩溶景观组合,具备省级以上地质公园特质等,资料已移交给当地国土部门用于扶贫开发;五是依托项目培育了4名局级图幅填图科学家,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一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子刊)上发表,该成果获2017年中国古生物十大进展。以上这些进展成果为未来争取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年紧张繁重的工作中,吕勇、潘明、山克强、林宇、廖家飞、吴亮君等及其他协作人员共同努力,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在地质调查服务乌蒙山精准扶贫、地调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上跃马扬鞭,书写了一系列精彩感人的故事,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争创一流岩溶所、一流地质调查局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尤其是野外临时党小组及成员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把难跑的、危险的路线留给自已,易跑的路线让给别人,吃苦在前,助人为乐;以服务当地脱贫致富为己任,以找到可供老区开发利用、发展旅游的地质景观为荣耀,发生了一桩桩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的野外区调队员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他们做到了。2015721日,岩溶所填图试点项目组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区开展野外路线地质调查,下午3点左右,一位同事突然身感不适,疼痛难当,稍走几步都无法坚持,疼痛导致身体扭曲,而且越来越严重,由于当天调查路线地势险峻,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影响,行动十分困难,同行的另一名队员立即联系另一组同事前来救援。接到救援电话,同事们迅速赶往事发地点,但由于事发地点附近道路、天气恶劣,定位导航系统受地势干扰不够准确,导致前来救援的同伴们找寻道路也非常困难,后经大家齐心协力奋战,终于在事发后不到3小时就赶到救援地点。此时天色已黑,山路非常湿滑,给救援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还会导致意外发生,但是同事们当时已顾不了这些,一心想的就是救人!救人!大家一起抬着这位同伴到山下与等候的司机汇合,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由于救援及时,这名同事很快康复并又投入到野外调查工作中。

“鱼水之情终生难忘”,另一个感人故事发生于201711月,项目组人员在参加另一个课题,工作区位于横断山区碧罗雪山山脉的凤凰山无人区,这片区域近100多平方公里,至今仍保持着原始森林面貌,常有野生黑熊出没,并不时发生黑熊伤人事件,故只在无人区边缘有几家栗粟族老乡居住,环境异常恶劣凶险,面对困难,怎么办?为了尽快完成这片无人区的野外调查工作,调查小组在林宇同志的带领下,冒着危险,采用老一代“打野”的工作方式,开始了无人区的野外作业。11月份碧罗雪山山顶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天气异常寒冷,大家早上天刚亮出发,要中午12点左右才能爬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顶,午饭是啃着早已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晚上回到住地已是89点,要打着手电筒、摸着黑路才能回到住地(老乡家)。而每天最感幸福的时刻就是吃晚饭时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谈论当天的收获与故事。5昼夜的凤凰山“打野”结束了,离开之际大家与老乡一家仍然依依不舍,这段经历对大家来说是终生难忘!地质工作如果没有我们淳朴的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将寸步难行!

项目取得大量成果进展的背后,其实是团队人员的无私奉献和艰辛付出。副负责人潘明同志为提高项目报告水平,常常加班熬夜,为此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病情发作时腰都无法直起;林宇同志由于工作任务紧,常顾不上家,连1岁多的女儿发高烧也只是回家照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含着泪离开了还未退烧的、非常需要他在身边照料的女儿,又回到了野外工作岗位;2017年入职的新职工吴继文同志,由于工作繁忙,几次延长了婚期,连蜜月都没度完就急忙赶回了野外一线;我们的图幅填图科学家廖家飞同志的爱人不慎摔伤腰椎,伤情严重,得到消息时他正在进行野外填图,这时还有2个地质点未跑完,同事劝他尽早赶回桂林送妻子到医院救治,工作可以以后再补,可他仍坚持把工作做完后才赶回家,他的妻子伤情十分严重,经专家会诊需立即转院到广州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了;住院不到10天,廖工就把妻子送回桂林,在妻子生活还不能自理、小孩也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委托自已家人代为照顾,自己第二天就又回到了野外一线。这是多么无私敬业的好职工、好同志啊!他们不愧为新时代区调事业最可爱的人!

总之,我们项目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吃苦在前助人为乐、牺牲个人成就团队的无私奉献精神,更离不开上级领导和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其实我们心里明白,我们的工作离上级领导的要求、期望还很远,与兄弟单位同类项目相比也还有明显差距,我们将不忘初心,勤奋努力,继续保持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在新工作区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