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助力扶贫攻坚取得实效

来源:《中国地质》 发布时间:2021-01-20

  转自《中国地质》

为支撑服务珠江流域内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强烈需求,服务和改善岩溶地区民生,推进珠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计划中设立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工程首席专家为夏日元研究员)。该工程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在乌蒙山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加强对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规律总结,支撑服务昭觉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部分地质调查成果已得到有效应用,彰显了地质调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效。

一是重新厘定了昭觉县地下水资源量,保障饮水安全。昭觉县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但由于缺乏大型的水资源调蓄工程,且水源结构单一,导致昭觉县城一直存在严重的季节性人畜饮水困难。该工程重新厘定了昭觉县地下水资源量,可有效开发利用资源量1.98亿m3/a,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指数14.31,并按流域评价了地下水资源。通过地质调查及长期监测,找出适合建设成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水源,位于大坝乡洛伍村东侧山腰,总流量约45L/s,可满足3.89万人口枯水期供水需求。

在竹核乡、特布洛乡、树坪乡、甘多洛谷乡一带,发现9处富锶地下水点,分布面积达269 平方千米。地下水偶测总流量超过3.36m3/d,水质达到锶型矿泉水命名标准,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为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打造大凉山特色水产业提供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依据。

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昭觉县中西部多为红层(砂泥岩)分布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村民主要采取一户或多户一根引水管的分散供水方式解决人畜用水,但水量和水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两年来,该工程在严重缺水的金曲乡、特布洛乡、哈甘乡、三岔河乡等乡镇的14个村开展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18座,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5.7 L/s2220.5m3/d),直接解决了3590人的饮水困难和逾83.33hm2农田的灌溉用水,并可为0.6万人、12800头牲畜、逾72.22hm2农田提供水资源保障。

此外,该工程在昭觉县共实施地下水探采结合孔16个(总进尺2346.25 m),成井14口,总涌水量7566.77 m3/d。为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蔬菜基地、草莓基地、腊梅基地等逾530hm2农田和四开乡食用菌基地逾20hm2大棚提供了灌溉用水,并为3万人、3000头牲畜提供水源。充足的水资源让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供港蔬菜基地2019年实现增产300t、收入增加120万元。

三是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三区三州助力脱贫攻坚。该工程通过综合调查分析,依据水资源分布、土壤质量状况、地理气候与光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应用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分别在金曲乡、哈甘乡、特布洛乡引种食用菌、红心火龙果、高效牧草获得成功;示范成果在同类地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金曲乡生态农业示范点位于烈火呷妥村河滩地上,该地区不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属于高海拔红层区,大部分经济作物难以生长。该工程根据水土条件,以引泉供水方式解决生产用水,通过大棚调节水、气条件,引进对土壤质量要求低且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2020年夏季共栽培808香菇18000包及黄背木耳2000包,产值2.6万余元,是原种植土豆产值的12倍。

特布洛乡吉子纳乌村草场退化、土地贫瘠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脱贫的关键因素。该工程采用以地表-地下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开发支撑生态修复的科学理念,引种优质牧草支持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解决了26.67hm2高山生态草场用水及养殖基地人畜饮水困难。通过筛选培育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黑麦草、鸭茅草、紫花苜蓿等高效优质牧草与本地优势草种尼泊尔蓼草套种,单播区牧草产量最高可达150000kg/hm2,混播区载畜量可达480头羊/年,年产值可达36万元,精准服务当地脱贫攻坚。

四是地质遗迹调查服务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取得突破。确定有开发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点25处,其中世界级2处、国家级 16处、省级 7处。编制《昭觉县恐龙足迹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书》,提出地质公园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昭觉县绿色旅游产业的统筹规划建设。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卢丽、邹胜章、樊连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