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在泰国北碧省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15-12-22

20151115日—12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项目组成员赴泰国开展了野外工作。本次工作内容包括对泰国西北部北碧省岩溶地区原有地下河监测站的维护,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示踪实验的开展以及建设第二个国际岩溶碳汇监测点,同时与泰国地下水资源厅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和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为中泰在该区域联合开展1/5万岩溶地质填图做准备。

“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项目已执行近2年,为更好地对比研究不同纬度带与地质条件下岩溶发育差异,推动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需要建立更多的流域岩溶碳汇监测国际对比点,获取多年长时间尺度的监测系列数据,为合理评估不同区域岩溶作用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2014年工作已在泰国西部典型岩溶流域建立了第一个水文水化学自动化监测点,通过野外调查与监测,对泰国西部岩溶地貌发育特点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与掌握,并开展了与中国西南岩溶的对比研究工作。

1121日,为了确定泰国北碧省Sai York 县的Phu Toei 泉流域的补给范围,划出流域边界,项目组在泰国北碧省上游补给区域的一个落水洞进行示踪剂投放,在Phu Toei 泉接收示踪剂,由于是旱季,落水洞无地表水流入,所以采用筑坝,抽水,蓄水,放水冲入的方式,用将近150立方米水将280克的示踪剂投入。随后几天在Phu Toei 泉接收,同时取回示踪剂研究其回收量。此次示踪实验是项目组首次将示踪实验带入泰国,引起泰国项目组的高度兴趣,并表示将在我项目组的支持下,陆续开展示踪实验,利用示踪实验研究岩溶流域。

同时,在此次野外期间,为了研究泰国岩溶流域内泉水的水质,水量以及碳汇能力,项目组在泰国西部岩溶区域进行了岩溶泉水的取样和现场测试工作,共调查了泉点19个,取回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样品各19组,调查路线大150千米;为了更好地计算热带岩溶区土壤的碳汇能力,项目组分别在岩溶区荒地、人工林地以及热带雨林地提取2014年埋放的岩石试片共计12组,2015年埋放试片10组。

项目组于2013年在泰国Phu Toei 泉建立第一的碳汇监测站,根据所安装的降雨量测试装置显示,201411月到201511月,该研究区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由于干旱,多个泉点断流,当地区民主要靠蓄积雨水生活。今年,为更好地研究热带岩溶区碳汇能力,建立不同纬度岩溶区碳汇能力对比,项目组选取研究区域东南部Wang Ba Dan 泉建设第二个观测站,主要是监测水质,水量,以及降雨量。此监测站的建设受到泰国地下水资源厅高度重视,泰国地下水资源厅领导亲临现场,向我项目组咨询如何建站,如何进行水质监测,试片埋放等。

122日,项目组来到泰国地下水资源厅,与地下水资源厅厅长、副厅长以及项目组合作成员一起进行座谈。项目组章程研究员就此次野外工作做了简短的介绍,指出岩溶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岩溶碳汇问题都需要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岩溶科学,提出下一步岩溶碳汇和岩溶区水文地质填图的合作。泰国地下水资源厅厅长高度赞扬了项目组对泰国岩溶流域研究的贡献,建议以后双方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更多的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