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反“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党的作风建设从立规、践行推向纵深发展,党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梳理5年来习近平是怎样抓党风建设的。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狠抓作风建设,重塑党的形象,成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西柏坡“寻根” 重唤“赶考”意识
2013年7月,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习近平在“六条规定”展板前久久驻足——这是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一一对照这些规定,习近平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西柏坡之行,凝结“赶考意识”、以史鉴今,用一场政治“寻根”宣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的决心。
“八项规定”立规 迈出破题第一步
短短600多字的八项规定,对调研、会议、简报、出访、警卫、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提出具体要求,很多都是从小事抓起,从现实问题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由此起步,把规矩立起来、严起来。
习近平强调:“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
他还说,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划红线反“四风” 根治“亚健康”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从2013年6月开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两批在中共全党深入展开。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二批于2014年1月开始进行,这次活动贴近基层,着重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分别联系一个县。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表示,不少党员、干部表示,反“四风”治好了自己的“亚健康”,把自己从不胜其烦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考虑工作、服务群众了。一些同志表示,这次活动教育了干部,也保护和挽救了一批干部。
“三严三实” 以上率下抓“关键少数”
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习近平说。
习近平作出表率,广东考察不封路、不清场;河北阜平考察吃家常饭,特别交代不上酒水;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为的就是与群众走得更近一点。
在习近平作风建设布局中,领导干部是重点。八项规定就是从中央政治局着手,把党联系群众、为民务实的优良传统以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反“四风”;随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把改进作风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实际行动之中。
制度创新 夯实作风建设根基
过去几十个文件都管不住的小事,这次短短600多字的八项规定管住了,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具体、全面、刚性的规定,不断筑牢廉政防线。
十八大以来陆续出台或修订80多部党内法规,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既保证了立规质量也兼顾了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作风建设的制度基石。
一系列党内规范和制度固化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实现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全规范、全覆盖,为8900多万党员确立了行为规范。
久久为功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四风”问题积习颇深,改进作风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面向未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用了3个“任务还很重”告诫全党。
在“7·26”讲话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信息化室
地址: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7790698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桂ICP备050098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