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污染模式

发布时间:2018-09-04

摘要:查明了西南八省(区、市)岩溶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创新提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成功研发“PLEIK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模型”,首次构建西南地区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模式,实现了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间歇性渗入污染模式图

持续性渗入污染模式图

突发性灌入污染模式图

越流型入渗污染模式图

1.项目概况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2011~2015年,裴建国团队首次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完成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89.1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调查面积的20.17%。

2.成果简介 

(1)查明了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质量状况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DZ T 0290—2015),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水质较好,可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Ⅰ-Ⅲ类水)占样品总数的87.5%,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Ⅳ类水)占8.8%,不宜作生活饮用水(Ⅴ类水)占样品总数的3.7%。

(2)查明了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情况

采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未污染水的样品个数为4003组,占总参评样品的95.35%;轻度污染水156组,占3.72%;中度污染水33组,占0.79%;重度污染水1组,占0.02%;极重度污染水5组,占0.12%。

(3)研发“PLEIK”模型评价了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

针对岩溶区的特殊性,研发“PLEIK”模型对工作区(涵盖西南八省)地下水环境的固有防污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整体上以较好区和好区为主,其中较好区占总面积的25.44%,好区占总面积的33.64%。

(4)总结出4种岩溶地下水污染模式

据西南岩溶区的污染源、含隔水层埋藏分布及导水空间特征,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模式可以归纳为4种主要类型,分别为间歇性渗入污染、持续性渗入污染、突发性灌入污染、渐进性越流污染。

(5)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队伍

通过项目的实施,举办了5期国内培训班,培训学员200余人,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稳定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队伍;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1人获得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7篇,其中SCI/EI论文6篇、中文核心论文61篇。

3.成果意义 

成果为西南八省(区、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指导了相关地方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及规划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保障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安全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