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调局微信公众号:最美的你

发布时间:2020-05-07

穿梭在深山密林里,来回在沙漠戈壁上,往返于蓝天碧海间,探索在高原雪山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组成了地质工作者这个特殊的队伍。严寒酷暑,也许就是他们最佳的工作时期;凌晨子夜,也许就是他们最紧张繁忙的时候。因为艰辛,所以坚强;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因为奉献,所以美丽。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工作者们在一线奋斗的照片分期展出,向最美丽的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1

“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测与勘查示范”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组在辽宁庄河市新房金矿外围开展路线地质调查工作。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河北怀安内蒙古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以服务呼包鄂城市群规划建设为目标,在呼和浩特南部平原区开展第四纪地质调查工作。图为项目实施机械钻探工作照,钻探工人在积极有序开展工作。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赣南脱贫攻坚矿产突击队孙建东在做野外记录。

4

4月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琼中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突击队队长齐信在琼中县营根镇南湴村打井现场奋战,一钻出水,喜迎“开门红”。该井单孔涌水量达268吨/日,可满足南湴村39户171人的安全饮用水需求。

 

5

泥页岩为一种易碎的岩石,在野外露头中极难获取满足实验测试要求的完整的柱状样品。图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广安市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项目组成员何江林,冒着酷暑用胸膛顶住猛烈抖动的钻机,钻取高质量样品,溅出的泥浆脏了鞋子裤子。(张成 摄)

 

6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船在西沙海上作业期间,左主机出现故障,图为轮机长欧阳小根和大管轮林明亮进行检修、安装和调试。(沈杰斌 摄)

 

7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在敦化市利用生态地质剖面测量技术,开展典型地段生态地质问题剖析,揭示该样区多圈层各要素相互作用,建立生态地质图谱,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等工作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8

118日凌晨2点,雨水尚未干透的跑道上漆黑寂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无人机航空物探团队正在耐心等待作业指令。这样的夜里,世界都已入睡,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只有抓住有限夜航窗口,才能有效推进项目进度。(路宁)

 

9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援卢旺达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组在卢旺达北部省进行野外探勘。午餐时间,当地村庄的小朋友聚拢过来与项目组成员打招呼,项目组成员把携带的所有干粮分给小朋友。

 

10

国家重点研发-深地专项项目在西藏甲玛矿区实施3000米科学深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及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共同组织实施科学深钻。为实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科学目标,项目组一线人员攻坚克难,冒雪操作钻探仪器。

11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找水突击队投入多种勘查手段,昼夜奋战,为兴国县和平村钻获两眼水井,总水量达270/日,打破了该村干孔无水的困局。图为物探技术人员夜间用手机光源查看仪器采集数据。

 

1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申豪勇,长期奋斗在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野外一线。野外实际调查工作中,各种情况都可能遇到。在一次岩溶泉水的流量观测和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中,泉水被一个直径50cm的孔口保护器保护起来,申豪勇只能发挥腿长人瘦的优势,下到井底测泉水流量和取样。

 

13

2017-201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东丽湖地热井团队组织实施了天津地区最深的2口地热井的钻探工作,完井深度超过4000米。图为1月份严冬时分,团队在-9℃的气温下,将重达110吨的套管下入地热井。

 

14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取心技术服务。图为该所技术人员在新疆天山钻探现场组装钻具。

 

1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二级项目负责人龚大兴,在项目年度考核前2天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项目工作汇报,龚大兴把办公地点转移到了病房,打着点滴,躺在病床上与项目组成员一道讨论修改汇报材料,安排后续工作。

 

16

照片拍摄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内。在2019年开展的全国森林资源蓄积量调查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野外工作小组为完成调查任务,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开展工作。图中,刘佳伟在到达了高海拔预设点位后,立即开始了样地布设与测量。高强度的活动下体内散发的热气与严寒交织斗争,致使他成为了一座冰雪雕像。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山项目组在野外开展专项地质填图。

 

2

照片拍摄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鹰山镇戈壁荒漠区。风和日丽的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队员正在野外填图,他爬上了一座黑色的碎石山,登高望远,拿着掌上机,记录着周围的地质现象。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赣南脱贫攻坚矿产突击队穿越丛林。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大别-罗霄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在江西赣南四县开展滑坡监测预警普适性仪器示范性试用选点工作,现场调查滑坡特征和填写调查表格,并采用无人机技术获取滑坡区高清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

 

5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开展地热井位论证。图为王子正在实测一条经过地热井位通过的地层剖面,测量产状,确定剖面通过的断层的性质,为确定目的层所在深度和施工井深提供支撑。(刘慧中 摄)

 

 

6

由中国进行设计改装的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航空地质一号”,在青海花土沟机场执行羌塘盆地航空重磁综合测量工作。图为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刘志强和郝心宇在进行航磁测量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甘肃北山古亚洲洋南缘洋陆转换阶段的沉积盆地研究”项目负责人王盛栋,在甘肃省肃北县北山造山带观测二叠纪地层中的断裂构造。

 

 

8

吉林松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吉页油1HF井水平井压裂现场。在紧张的现场工作间隙,项目组成员在井场附近的树林里吃午饭,聚拢一起,清风袭来,别有风味。

 

 

9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蒙亚啊-龙玛拉铅锌矿集区成岩成矿时代研究”项目负责人王立强在龙玛拉矿区钻孔编录。

 

10

喀斯特溶洞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通过对洞穴空气-滴水-现生碳酸钙沉积物进行系统监测,可以了解洞穴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图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唐伟在洞内计时测量洞顶滴水速率。

 

 

11

地质人员的工作现场往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无路可行,无荫可依,经历着风吹日晒,脚下还要披荆斩棘。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共和-略阳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地质路线调查过程中下陡坎时不慎滑倒。在大山深处蹒跚时你很狼狈,但你努力工作的样子很美!

 

 

12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大直径孕镶金刚石全面钻头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取得重要进展,单只进尺300米,有力支撑油气勘探提速。图中该新型大直径钻头经过1000℃左右高温烧结,车间人员正在进行钻头的出炉工作。

 

 

13

应格陵兰岛矿物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专家赴丹麦格陵兰岛科瓦内湾地区对伊利马萨克杂岩体进行科学考察。图为赖杨、周家云、叶亚康对其中的Zone3矿床进行典型剖面观察。该地区主要侵入体为方钠霞石正长岩,含有稀土矿物的菱黑稀土矿就赋存在该侵入体中,储量巨大。(惠博 摄)

 

 

14

为服务牡丹江地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丰富地下水监测网络,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2019年新建地下水水文监测点11处。图为高博、刘浩正在进行每五日一个周期的地下水水位测量。(朴庆龙 摄)

 

 

15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五支队)副总工程师马承与甘肃寨上金矿岩金普查项目组技术负责马振宇,在甘肃省岷县寨上村观察矿脉的延伸方向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情况。(牛秋生摄)

 

 

16

照片拍摄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内。在2019年开展的全国森林资源蓄积量调查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李小龙带队的野外工作小组在前往高海拔点位的途中,深陷积雪,寸步难行,加之装备物资的负担,雪中的脚步越发艰难,队友的回身抓拍,记录下了这一时刻。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七支队)广西项目组在驻地开展钻探作业,为当地居民打井找水,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受到驻地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李杰 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职工在贵州赫章地区开展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试验及找矿示范工作。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在西藏阿里地区泽错大型盐湖锂矿调查评价时遇险,同一天内遭遇了陷车、偶遇野熊、爆胎等险情。图为越野车在5200米雪域高原陷车后推车场景。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以服务呼和浩特南部和林格尔新区规划建设为目标,在沙尔沁地区开展第四纪地质结构演化研究工作。图为地质工程师认真细致地进行人工浅钻编录。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为支撑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开展黑龙江省海伦市富硒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图为“兴凯湖平原及松辽平原西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在海伦市开展土壤调查采样。

 

 

5

42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脱贫攻坚工作人员与海南省琼中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回访”黎母山镇毛枞村扶贫井,深化水质、水量监测工作。

 

 

6

“纵是千难,寻水探源,有我乌蒙地质儿郎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在乌蒙山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7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葛藤菲、何敬梓、王思浔在新疆东天山戈壁荒漠无人区进行物性测量工作。温度多变、风暴沙尘是戈壁滩的环境特征,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安全高效地完成无人区野外获取第一手资料工作。奋斗前行路上,永不言弃!

 

 

8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工作人员在云南泥炭沼泽地区开展调查取样工作。迎着夕阳,收工归队,尽管沾满了已经固结的泥巴,但想到详实的样品能够对泥炭沼泽成因机理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内心充满喜悦。(于峻川)

 

 

9

安页1井位于贵州遵义正安县,属于久攻未克的南方复杂构造区,亦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安页1井野外地质调查和井位踏勘为获得详实井位资料和油气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图为刚入职的葛明娜赴野外现场踏勘。女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心中永存地质梦!

 

 

10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金木果勘查”项目工作人员在野外观察构造期次。

 

 

1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尼玛县文部地区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李宝龙在文部乡南部新发现孔雀石化铜矿点考察,该地海拔4850米。

 

 

12

为助力川藏铁路定测阶段勘查建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团队”项目组孙炜锋一行4人克服疫情困难,应中铁川藏铁路指挥部邀请,赴四川康定地区开展川西-藏东地区交通廊道活动构造研究,与其他地质调查队员一起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缺氧地区开展地应力测量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图为项目组人员在高尔寺开展地应力测量。

 

 

13

4月的青海,还是瀚海阑干百丈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井热储改造评价及技术研发”项目组紧急受命赶赴青海工作现场,项目组负责人彭博带领项目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和雨雪风沙天气,轮流24小时守护现场,有力支撑了下一步井位部署。

 

 

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殷建军在下载洞穴温湿度仪自动记录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岩溶所石笋与古气候团队就对我国西南地区许多重要溶洞开展长期的现代监测研究,以期建立洞穴碳酸盐沉积地球化学指标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15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频振动取样器首次下水并成功应用,图为技术人员在回收取样器。

 

 

16

为确保质量,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选派技术骨干组成质量检查小组,在12月份的严寒风雪中开展外业质量检查。温度达零下二十摄氏度,检查组成员顶着风雪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某样地中开展检查,虽然样地位置距离路边只有500米,但因积雪覆盖,检查组成员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抵达样地,即刻开展质量检查,全面对样地进行复测,严格评判,并记录存在问题。图为陈宇、王沛对样木胸径进行测量。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五支队)地质项目组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开展地质勘探任务,以获取基础岩土技术信息。图为项目组钻工王鑫、陈昊正在组织工程钻探施工,获取野外第一手资料。(李楠 摄)

 

 

18

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七支队)参加江西森林蓄积量调查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早出晚归,午餐只能携带一些面包火腿榨菜一类的即食性干粮,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笑容依然灿烂。(李杰 摄)

 

 

19

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八支队)项目组人员在新疆天山地区执行踏勘任务,在这片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不断挑战“生命极限”,探寻隐藏在地下深处的秘密。(吴永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