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公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邹胜章研究员团队牵头申报的“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南方岩溶区发育3066条地下河,在其排泄区广泛分布着岩溶湿地。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河水环境和岩溶湿地水生态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实现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水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是岩溶区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该项成果围绕南方岩溶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中岩溶水循环理论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环境修复和水生态功能保护技术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用近1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技成果并开展了典型示范。该成果创建了岩溶“五水”循环转化监测技术体系和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对岩溶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构建了地下河型岩溶湿地水环境生态功能退化诊断与危机识别技术体系,攻克了岩溶湿地退化驱动机制难题;研发了基于补给区表层岩溶带调蓄、径流区—排泄区水位-水量分级调控的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化与生态保护“三位一体”技术;建立了岩溶区地下河污染模式概念模型和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模型,提出了南方岩溶区地下河污染模式识别方法,形成了地下河水环境“识别-监测-评估-修复”于一体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该项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服务了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