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恢复为主:岩溶区矿山“重披绿装”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李航、黄佳、伍爱平、刘振宇 发布时间:2025-04-22

广西,群山如林、石峰耸立、洼地串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美景令人惊叹。然而,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山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易导致土地损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发生,陷入“石头山”“光溜地”的生态困局。在这样“骨感”的土地上如何实现生态复苏?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同牵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共同实施的部省合作项目“广西岩溶峰丛山区受损区域自然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围绕岩溶地貌矿山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机理、关键技术体系和示范路径开展科技攻关,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正在帮助相关矿山“重披绿装”。 

当前,岩溶矿山修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系统性研究和修复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矿山生态修复需求。因此项目组选取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平原三类典型岩溶地貌矿山,综合遥感调查、水文与生态监测、实验测试等技术手段,开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建立自然恢复适应性分析指标体系,明确不同地貌与生态背景下的修复潜力与干预需求,研发“自然恢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集成技术模式,形成适用于岩溶流域尺度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在峰丛洼地型受损区,通过回填表土消除负地形影响,利用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种植先锋树种,形成短期内的植被覆盖;同时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收集雨水,保障植被恢复的水源。在峰丛谷地型受损区,通过阶梯式整地、客土回填恢复地形连续性,并结合砌筑种植槽与土壤改良措施,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在峰丛平原型受损区,采用土壤改良与循环农业模式,使用水处理厂污泥产物改良土壤并种植经济作物,同时设置防护林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修复工程完成后,再结合多种监测手段对修复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切实保证恢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项目组在修复矿区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可以动态掌握土地损毁与生态修复过程,通过将多源遥感数据与现场观测成果集成至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对修复进展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建立覆盖土壤、植被等核心要素的自然恢复过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生态修复成效的系统评估与策略优化,推动岩溶矿山生态系统向自然可持续恢复与良性循环转变。 

通过科技赋能、系统治理、全民参与,昔日伤痕累累的矿山正在重披绿装、重现生机。今后,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岩溶矿山生态修复路径,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我国乃至全球岩溶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实践样板。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

1 项目实施前横山里基地现状


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横山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