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溶洞湿地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郭芳 发布时间:2022-09-06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郭芳研究员等在《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发表了喀斯特溶洞湿地最新研究成果“Plankton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the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diverse cave wetlands insubtropical karst basin”。将以岩溶地下水为补给来源、具有“半地上、半地下”岩溶洞穴或管道的湿地定义为喀斯特溶洞湿地,通过湿地浮游生物分布及其与水文条件和环境变量的关系研究,揭示了亚热带典型岩溶盆地湿地水生生态环境现状和对河流的潜在影响或贡献。

 湿地由于在调节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的独特作用,被认为是“地球之肾”,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南方岩溶区,由于地表、地下岩溶空间的发育,存在众多由岩溶泉水、地下河、湖塘组成的分散型湿地。这些湿地的水文动态与岩溶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具有“地表孤立、地下连通”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团队选择了漓江流域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湿地,研究湿地的水文动态和水化学特征,以及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亚热带岩溶盆地,小型湿地广泛分布且类型多样;亚热带地区喀斯特溶洞湿地的浮游生物种类数比其他气候类型的岩溶湿地的种类数高;从高水位到低水位时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减少了42%,而浮游植物种类数基本没变,说明沉水植物缺失后浮游植物普遍占据优势;水文条件和环境因子是驱动浮游生物结构和多样性的原因;喀斯特溶洞湿地较低的浮游生物多样性表明岩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研究成果为提升喀斯特溶洞湿地的服务功能以及受损湿地的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507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2287、41977168)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0GXNSFDA23801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