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吉试验场迎来IRCK2019国际岩溶培训班野外考察团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岩溶动力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11-10
 

参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 2019培训班来自19个国家的23名学员,3名外籍教员和17名来自西南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秘书处罗劬侃副主任带领下于927日乘坐两辆大巴来丫吉试验场参观。担任此次讲解任务的是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姜光辉博士和郭芳博士。考察团重点参观了S31岩溶泉观测站,西坡径流小区坡面流收集试验场,以及硝盐洞洞顶滴水观测站。

S31岩溶泉观测站修建于1986年,是试验场最早建设的一批科研设施之一。主体建筑为一座宽3米高2.5米的三级复合矩形堰。配备水位、水温、电导率指标自动化观测仪器,实现15分钟高密度实时记录,成为丫吉试验场最具有标志性的科学设施。考察队员就“极端气候事件对泉水文动态的影响”,“如何构建岩溶地区流域水文系统观测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来自泰国政府地下水资源管理局的Mahippong Worakul工程师认为这对于他们正在开展的清莱Tham Luang洞穴地下河系统的调查很有帮助。

西坡径流小区坡面流收集试验场是姜光辉博士正在执行的广西重点研发专项“峰丛洼地区坡面流收集回用技术研究(桂科AB18221093)”的重要成果,目前正在收集技术研发的重要参数。学员追问该项技术的运行原理和应用领域。来自奥地利的Ralf Benischke教授建议除了收集坡面流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加深防渗墙拦截土壤水和表层岩溶水,增加水源。

利用天然溶洞建立起来的洞顶滴水观测站以其新颖的设计和崭新的科学目标引起队员广泛的兴趣。设计成屋顶形状的集水板面积达到60m2,连接一个水量控制器,实现水文/水化学自动化观测,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际上也不多见。这是姜光辉博士执行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地下水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申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可广泛应用于岩溶地区包气带水文研究,对于认识岩溶地区入渗补给过程具有重要贡献。学员一起探讨了包气带水流同位素、水文、水化学对降雨补给的指示作用,提出通过观测站可以获得岩溶含水层调蓄过程的重要参数。

丫吉试验场从2008年以来作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学术、培训、教育活动的固定野外基地。研究人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开发岩溶水文地质研究的专利技术,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试验场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导向的成果,也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与世界互联互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