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平台 > 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广西岩溶动力学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岩溶地域优势,完善并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视野岩溶观相结合的岩溶动力学理论及技术方法,培养和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先团队,全面落实2016年广西区党委《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桂发[2016]23号)指出的在“岩溶动力学”等优势领域培育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建立世界一流的岩溶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和野外研究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建设岩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服务于广西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支撑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产出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日益突显的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岩溶动力学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四个学科建设方向,建设四个科技创新团队,围绕(1)国内外典型岩溶动力系统碳-水-钙物质循环规律、能量转化过程、碳汇效应及其驱动机制;(2)通过长期洞穴系统监测和洞穴石笋研究,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及机制;(3)研究石漠化演变时空动态及机制及其对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影响;(4)引领岩溶景观和洞穴调查研究,发展岩溶景观理论四个科学问题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解决全球典型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及资源环境效应
研究国内外典型岩溶动力系统碳-水-钙物质循环规律、能量转化过程、碳汇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建立典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研究岩溶关键带物质循环规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岩溶沉积物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
开展典型洞穴环境系统监测,探讨现代洞穴空气交换特征及碳循环效应;通过长期洞穴系统监测和洞穴石笋研究,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及机制;探索岩溶区新的环境变化记录载体及环境信息。
脆弱岩溶生态系统及石漠化形成演变机制与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岩溶动力系统与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元素迁移对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石漠化演变时空动态及机制及其对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不同岩溶地质环境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开展典型石漠化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岩溶地貌与洞穴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