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是原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批准建设,2015年12月通过验收并挂牌运行,为国土资源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中青年人员为主,专业领域涉及岩溶环境、环境地质、生态遥感、水文地质、生态水文、生态学、生态地质、自然地理、生态修复、环境工程、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等。
实验室定位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和服务我国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石漠化、退化湿地、水土漏失等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及治理的需求,在查清其时空分布和演化机理的基础上,研发石漠化等脆弱岩溶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和关键技术,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建设国家级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与脆弱岩溶生态系统修复的科学研究平台,为我国岩溶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研究、开展活动和合作交流,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碳循环、生态环境修复和岩溶资源可持续利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岩溶地质领域发展;通过示范试验,提高石漠化治理效果,提升岩溶表层水、地下水的资源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推进岩溶生态系统理论实践与应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国际岩溶中心、国家野外站和实验室的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主要研究方向:揭示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岩溶区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探索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模式及技术。
随着对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研究的深入,为有力支撑实验室的各项研究工作,实验室创新平台逐步购进了多方面用途的仪器,规划建立了三个野外观测基地和两个岩溶生态试验场,支撑建立了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