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变化地质记录-揭示科学基础
冰期进入间冰期是一个快速变化过程,转化时间200-250年,上一次间冰期开始的时间为距今12.93万年,平均气温增加6度,相应海平面上升4-6米;
目前全球正处在间冰期,结合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揭示中国近5000年以来,暖气候时期往往对应着兴旺发展,冷气候时期则产生明显的制约;
现代监测研究显示,南方石笋中替代指标氧同位素代表降雨,而碳同位素则代表温度和降雨的双重信息,及主要反映地表的植被覆盖状况;
中国东北长白山泥炭剖面可望深入探索过去气温与温室气体CO2之间关系的研究。
(2)地质碳汇-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缓解
地质(岩溶)碳汇过程是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的过程,短时间尺度可产生可观的碳汇通量,中国岩溶碳汇通量分别占森林、灌丛、草地碳汇的21.3%、66.7%和230%;同时对岩溶碳汇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碳形态转移,进行了研究,回答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议。
而且人为的干预下可以大幅度的增加碳汇能力,尤其是岩溶碳汇,通过监测试验,生态恢复,植被-土壤覆盖率的增加,岩溶地下河的岩溶碳汇量可提高十倍以上;“十一五”期间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10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植树造林生物碳汇的25%。
(3)二氧化碳地质碳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
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主要以深部咸水层为主,其储存潜力占95%,对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适应性和潜力进行了评价,与神华集团合作,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实施了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截止2013年9月底,已灌注二氧化碳15万余吨,工程运行正常;成功研发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模拟系统(CO2-GSM),开展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利用的损益分析研究。
构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研究数据库框架,开展了数据表及数据表关系的分析,完善地质碳汇调查数据库建库标准,开展了数据录入测试工作。
(4)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引起了国际和国家的关注
本项目中岩溶碳汇研究成果,在美国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报道;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岩溶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认识、缓解与应对”吸引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8名学者参加;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得到国家科学技术部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