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时栏目 > 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开放基金
为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实验室建立了开放课题制度,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定期(每年一次)发布开放课题指南,近五年来实验室共开展开放课题48项,共计经费250万元,申请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实验室工作和学习。依托实验室发表了50篇论文,其中SIC论文30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8篇。截至2023年,在研开放课题21项,共计经费110万元。
在研开放课题统计表
序号 |
申请人 |
申请单位 |
项目名称 |
年限 |
资助金额(万) |
1 |
刘振宇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 |
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种类细分研究及模型改进 |
2023-2024 |
5 |
2 |
宋宇 |
桂林理工大学 |
岩溶区重金属污染土离子迁移规律及固化修复机理 |
2023-2024 |
5 |
3 |
王富东 |
西南科技大学 |
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钙华(灰华)成因机制研究 |
2023-2024 |
5 |
4 |
常勇 |
河海大学 |
机器学习在岩溶水文和水化学长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
2022-2023 |
5 |
5 |
陈伟 |
中国矿业大学 |
我国西南喀斯特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
2022-2023 |
5 |
6 |
蒙歆媛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碳中和背景下岩溶流域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以冠岩流域旅游景区为例 |
2022-2023 |
5 |
7 |
郝秀东 |
南宁师范大学 |
孢粉记录广西柳州龙寨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
2022-2023 |
5 |
8 |
李振炜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基于复合指纹示踪的白云岩与石灰岩喀斯特洼地泥沙来源对比研究 |
2022-2023 |
5 |
9 |
刘元晴 |
中国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鲁中山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对现今岩溶含水系统的影响作用 |
2022-2023 |
5 |
10 |
肖正高 |
江南大学 |
岩溶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供氮能力对植物氮吸收的影响 |
2022-2023 |
5 |
11 |
王鹏 |
广东工业大学 |
极端干旱过程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研究 |
2022-2023 |
5 |
12 |
邹霞 |
桂林医学院 |
岩溶区长寿人群微量元素的暴露途径及健康评价 |
2022-2023 |
5 |
13 |
朱榴骏 |
河海大学 |
岩溶系统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子综合研究 |
2022-2023 |
5 |
14 |
甄丽莎 |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
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质联合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2021-2023 |
10 |
15 |
肖丹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不同水热水平驱动西南喀斯特森林硝化的微生物机制 |
2021-2023 |
5 |
16 |
刘美玲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遥感时序数据的岩溶区碳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
2021-2023 |
5 |
17 |
车明轩 |
西南科技大学 |
喀斯特河岸消落带土壤-植被-水中碳的年际动态特征 |
2021-2023 |
5 |
18 |
成永生 |
中南大学 |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与演化的地质约束 |
2021-2023 |
5 |
19 |
甘雨 |
广西财经学院 |
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产业与石漠化治理成效的互动机制研究 |
2021-2023 |
5 |
20 |
李琼芳 |
西南科技大学 |
微生物在典型岩溶区CaCO3-H2O-CO2三相动态平衡中的作用研究 |
2021-2023 |
5 |
21 |
杨立国 |
衡阳师范学院 |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发展特征及其机制 |
2021-2023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