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粤北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5-12-08

201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子项目《湘南粤北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湘南粤北重点岩溶流域香花岭幅、宜章幅、临武幅、梅田幅、红岩镇幅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2300平方千米,野外记录各类卡片2200张。与1:20万相比较,新增调查点1600张,新增地下河5条,修改地下河2条,新增岩溶大泉52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基本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河、岩溶大泉的发育控制规律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孔隙水,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水是工作区的主要地下水类型;地下河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而发育,岩溶大泉除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之外,在地层接触带、背斜翼部也发育较多。

二是基本查明工作区环境地质问题

工作区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干旱、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干旱缺水区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西北部及中南部,涉及的乡镇主要包括宜章县的五岭乡和梅田镇、临武县的香花岭镇、镇南乡、大冲乡等。致旱的主要原因:一是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强烈,落水洞发育、地形切割导致大气降水快速渗漏到地下造成地下水深埋,人畜饮水困难;二是工作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矿资源,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人畜难以利用。地下水污染主要由于矿山开采以及工厂污水排放、养猪、养鸭等引起。

三是基本查明工作区地下热水的成因以及控制因素

工作区地下热水自然出露15处,水温为45度左右,属于中低温温泉,主要分布在宜章县用口一带,温泉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影响发育,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用口村的北东向,沿北东向发育的温泉电导率具有逐步增大的趋势,热源初步推断与附近花岗岩体有关。

四是总结地下水勘查成井找水模式

通过实施的地下水探采结合井25口,以及对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的分析,初步总结了下伏碎屑岩隔水模式、上覆碎屑岩阻水模式、正断裂导水模式、背斜翼部裂隙控制模式等找水模式,为地下水勘查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