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地区岩溶塌陷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发布时间:2016-01-15

201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桂中地区岩溶塌陷调查》完成了柳城县幅、东泉公社幅15万水文地质与岩溶塌陷灾害综合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解译936平方千米;完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4060米;完成了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EH4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物探定位与覆盖层三维地震波速结构形态特征分析等工作,地球物理勘探点约4340点;完成了地面及孔中地质雷达探测、孔间透视工作,地球物理勘探点约8900点;完成了珠三角、湖南、贵州等地6处典型岩溶塌陷点调研、安徽铜陵典型监测点维护与监测、“1:50000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规范”修订稿、《地下岩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要求》(试用稿);开发岩溶塌陷调查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软件)1套、编制“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1套;积极为工作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开展了独山-都安段”沿线岩溶塌陷、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初步查明了测区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规律,共调查岩溶塌陷220点,从空间分布上岩溶塌陷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从时间分布上具有重复性与集中性;基本查明了测区可溶岩发育分布特征、覆盖层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进一步查明了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岩溶水系统特征,岩溶区含水介质结构多以溶洞、溶蚀裂隙为主,构成网状的裂隙—溶洞含水体系,地下河管道不发育,没有形成地下河。而岩溶泉较发育,受岩溶发育条件的限制,流量普遍较小。对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岩溶塌陷大部分属于自然塌陷,主要是降雨引起,近河岸地段也有河水位涨落引起的塌陷,机井与溶潭(溶井等)抽水是人为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系统总结了我国重点岩溶区岩溶塌陷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