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15日,来自斯洛伐克帕沃尔约瑟夫大学的AlenaGessert教授和ZdenkoHochnuth主任,访问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执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岩溶生态环境恢复及岩溶碳循环、碳汇效应对比研究---中国亚热带、斯洛伐克温带”。此项目于2015年申获得批复。
斯洛伐克研究人员在华期间内,与中心白冰研究实习员共同在漓江下游、灵川县毛村野外实验基地、海洋-寨底野外实验基地、阳朔县个旧镇黄土村等桂林周边地区开展了野外工作。对桂林雁山-杨堤-葡萄段地质地貌概况有了具体认识,探讨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自然遗产地,尤其是核心区保护政策的相关问题。记录了监测站建设的基础信息,对毛村野外实验基地内的洞穴进行了地下地质地貌的研究工作。中心科技人员吴夏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洞穴滴水及碳酸盐沉积物的提取方法,为了更准确测量洞穴内部环境参数,斯方分享了温湿度计摆放位置、数据采集频率及误差计算等的相关经验。
斯方科技人员还分别作了题为:“岩溶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小环境气候变化”和“欧洲岩溶区溶蚀试片研究最新进展”两场学术报告,中心科技人员与斯方专家就目前开展的碳循环研究、洞穴探测等内容展开了探讨交流。曹建华研究员与斯方专家就岩溶区土壤碳-氮元素循环、取样及监测方法、大气CO2浓度、洞穴滴水及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交流,双方初步统一了针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方法。
斯方在华工作的第二周,前往云南昆明开展国际合作,主要了解了由曹建华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并参与了“水土流失/漏失关键过程与阻控技术”课题实施方案讨论会。在云南大学刘宏教授带领下,参观了云南大学及云南省地理所的岩溶研究实验室,包括洞穴探测技术、实验室测试条件、地球物理探测设备等。刘宏教授介绍了喀斯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概况,以及云南岩溶地质构造和地貌发育情况。最后双方展开研讨交流,初步计划从洞穴研究入手,互相学习洞穴结构图绘制、13C同位素分析等技术作为未来合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本项目,双方讨论了下一步工作方案:
1.完成样品测试工作,包括所采集的水、土壤、溶蚀试片等,分析数据并发表论文。
2.岩溶作用及碳汇效应是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根据现有资料及实地考察及采样工作,深入揭示岩溶地质碳汇过程及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