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所在高原红壤种植区土壤酸化问题研究上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17-09-21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红水河流域典型地下河系统水污染调查”项目在高原红壤种植区土壤酸化问题上取得进展。

20164-12月,岩溶所红水河水调水污染项目组对云南富源后所一带红壤种植区土壤质量状况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该区16%-40%的旱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问题,其中非轮作玉米田土壤酸化尤为明显。

岩溶所红水河水调水污染项目组调查访问发现,玉米和烤烟是该区主要的作物类型,化肥、硫酸钾、烤烟复合肥及农家肥为主要的肥料类型。通过对该区土壤、地下水、大气沉降等样品的采集测试,发现土壤中的NpH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对土壤氮源输入、输出情况的统计,发现化肥氮、秸秆还田氮及湿沉降氮为本区土壤主要人为氮源,不同形态氮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致H+作用,其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态氮。进而结合化肥氮、秸秆还田氮及湿沉降氮等三种氮源输入至土壤中的氮素量,分别求得各自致H+能力:化肥氮>秸秆氮>湿沉降氮。通过对比分析,化肥NH4-N产生的H+远远高于其它形态或途径的氮,表明化肥NH4-N是影响本区土壤pH的主要氮素形态。而NH4-NpH相关性较总氮(N)、NO3-N显著,进一步揭示了化肥NH4-N是影响本区土壤pH的一个主要因素。

针对本区酸化土壤,岩溶所红水河水调水污染项目组建议当地村民通过施入富含碱基的草木灰、K肥等,适当减少铵态氮肥的比例,达到缓解本区土壤酸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