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同良、杨初长、苏橹萱供稿)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的指示,肩负起“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这一历史使命,局党组确定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目标和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比照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力争到2020年,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我认为这里的“部分”就包含了岩溶地质科技。因此,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岩溶所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地质科技机构的目标已经确定,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工作中要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责任落实,他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建设世界一流岩溶所,要充分依靠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首先要把政治责任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四个意识”,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坚决贯彻执行部局党组的战略部署;依托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把握岩溶所党风廉政工作的总体情况,了解掌握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和个别党员的政治思想动态、存在的问题,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让无中生有、恶意诬告的人无处藏身,对诬告者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引导全所职工把精力和智慧更加集中到推进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所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想干事”的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有序竞争、积极向上的地调科研环境,使他们“能干事”、“干成事”。
强化岗位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推进业务建设,是实现世界一流岩溶所的关键。把责任落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就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接着敲,不断钉下去,必然会有大成果。2016年岩溶所按照姜大明部长的要求,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大协同、大融合的科技创新格局,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一是系统整合现有项目,规划业务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拓展了国际合作领域;二是整合现有的两个部、一个局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填报国内空白,有利于岩溶地质科技的创新;三是按照“五不唯”的要求,以“五问”为标准,实现人才成长双通道,推出杰出、优秀人才;四是获批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现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2016年取得的初步成绩基础上,2017年按照钟自然局长“四个到位”和“四个平台建设”的要求,加大建实建强国家级国合中心的力度,集全所之力组织参加科技部的评估工作,力争获得优秀级。同时把以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申报国家科技合作专项为核心的八项“两重”工作,分解成40项具体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各研究室、项目组,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建立了由科技处组织协调推进,办公室督办,监审处问责,人教处考核的工作制度。不定期地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或科技处处长在所长办公会议上汇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末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关于本部门“两重”工作进展、成果以及需要所里解决的困难等方面的全面汇报,以便所领导班子把握推进工作的准确性和主动性。
创新是实现世界一流岩溶所的必要条件。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而制度创新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来实现的。推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内部改革是十分艰难的,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改革的内容是否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岩溶所实际和群众愿望。只要不是党纪国法明令禁止,不是已明确属违法违纪,不是为个人及小团体谋取私利,而是有利于推进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建设的制度创新,就要坚决改、大胆试。在改革的推进上,一把手既要做改革者又要成为实践者,只要亲自抓,再难的改革也能推进。2017年岩溶所正在进行两方面的改革尝试和制度创新。一是推进以绩效奖励办法为核心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绩效奖励办法是这个体系的牛鼻子,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极大,但是,现有的办法已沿用多年,无法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所的需要,群众反响很大,因此必须改革。二是依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探索建立适合岩溶所实际情况、满足广大职工需要的成果转化制度规定。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鼓励成果转化,解决实际问题,把我们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研人员有自豪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