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十九大献礼)用科学思维方法 推进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的建设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刘同良 苏橹萱 黄丹丹 发布时间:2017-06-02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同良、苏橹萱、黄丹丹供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学习这些讲话,有助于我们在推进改革与发展时拥有更加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部局党组战略部署的认识。

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姜大明部长代表部党组向局党组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要求。在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局党组确定了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三步走”目标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深刻感受到,按照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思路,要学会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思维方法,推进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的建设。

一、历史思维告诉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岩溶地质科技人的历史重任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尽管岩溶所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十年,但是在这四十年里,几代岩溶地质科学家书写了“岩溶地质科学的百科全书”。这本百科全书不仅包含了岩溶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包含了岩溶地质科技的理论、技术以及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成果,这是岩溶所的每一个人所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1976年,当时的国家地质总局决定筹建全国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所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按照当初地质总局的要求,利用“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我国岩溶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围绕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以及找水用水的方法;结合当时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桂林地区岩溶地质综合调查、来宾治旱、滇黔桂湘四省水文地质调查示范、西南地下水开发利用、北方岩溶地质调查、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灾害调查、农田水利工程支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水平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岩溶所形成了五大理论、六大技术、三大成果。无论是哪项理论、技术、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坚守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累与沉淀,离不开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研究成果、继承并发扬光大。同西方发达国家160年现代岩溶地质学发展历程相比,岩溶所四十年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制度的优势。当前,岩溶所正处于岩溶地质科技发展的最好时期。经费充足,人才济济,业务发展路径清晰,组织结构合理,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方法,丰富的成果积累,海量的数据信息,而且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岩溶地质文化。

矗立于岩溶所门口的徐霞客塑像,看上去同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塑像并无两样,但是含义不同。在江阴,代表他是江阴人士;在岩溶所,代表他是岩溶地质先驱,代表我国岩溶地质的历史文化,这是任何其他地方的徐霞客塑像所表达不了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岩溶所是开放的,大门向所有热爱岩溶地质科技的人敞开,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自己的身上、脑海里、知识结构上深深地打上岩溶地质烙印;岩溶所是大度的,有广阔的胸怀,任何人学成之后都可以离开,行走于祖国的山水之间。但是无论谁都不可能带走岩溶地质科技的命脉和根基,这个命脉与根基将永远深深植根于桂林市七星路五十号。我们只有用历史思维看待、研究我们的岩溶地质科技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我们有责任让这个根基越扎越深,枝叶更加繁茂,果实更加丰硕。

二、战略思维告诉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是岩溶地质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战略观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二是善于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三是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

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所,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岩溶所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度一体化运作。岩溶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级的研究中心,国合中心是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但是两个中心都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必须依靠岩溶所这个母体,才能建实建强,取得实效。而岩溶所要进一步提升在岩溶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到更广泛的国际同行的支持,争取到国际、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也离不开两个中心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这是岩溶所发展的全局性需要。

二是进一步建实建强创新平台。整合现有的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局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填补我国在岩溶地质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发展岩溶动力学理论和技术。启动“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不是全新的事物,其核心内容是发挥岩溶所六大业务支柱的优势,整合所有地调科研资源,把地调科研项目取得的岩溶地质“雄厚扎实的中国经验”供世界分享。这个大科学计划已经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不仅让世界各国分享了我们的经验,同时在申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对外合作科技项目、教科文组织的IGCP项目,以及境外地质调查项目和推进岩溶生态国际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进一步推动了岩溶所的业务发展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这是岩溶所发展的战略性需要。

三是人才是关键,特色业务是基础。过去的一年,岩溶所以“五问”为考核标准,按照“五不唯”的要求,夯实六大特色业务支柱,明确了学术带头人;以有利于地调科研的深度融合为核心,调整了内设机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标准,严格选人用人,选拔了中层干部,实现了以岩溶特色业务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科学合理的设立研究室(中心)为组织保障,以有利于促进地调科研融合为目标的队伍建设体系。这是岩溶所发展的系统性需要。

三、创新思维告诉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需要岩溶地质科技的创新驱动

创新思维,是指马克思主义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创新思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创新的巨大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创新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是注重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回顾、总结岩溶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最初的研究领域只涉及岩溶区域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等三个方向和岩溶探测技术研究;随着国家对岩溶地质科技的需求不断扩大,以袁道先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岩溶地质科技工作者,勇于攀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以破解岩溶地区资源能源难题为创新目标,开拓了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恢复(石漠化)、碳酸盐岩油气、地质遗迹和洞穴研究等业务,才有了今天的六大业务体系。岩溶所发展的事实证明:岩溶地质科技的创新发展,是岩溶所生存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核心,但是必须有制度创新作保障。制度创新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建立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真正让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轻松上阵,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力,在科技创新中受益。二是制度创新要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新人辈出的学术环境,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百家争鸣。三是制度创新要有利于文化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坚持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传统等百年地质工作铸造的优秀文化,作为推进地质调查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鼓励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践行新时期“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

四、精准思维告诉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务实的作风和精神追求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必须摒弃“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认认真真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特别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就要发挥体制优势,比照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国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局党组确定的这个目标,包含了岩溶地质科技要在2020年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精准有力地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所的战略性工作。一是系统整合现有项目,规划业务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拓展了国际合作领域。二是整合现有的两个部、一个局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填报国内空白,有利于岩溶地质科技的创新。三是按照“五不唯”的要求,以“五问”为标准,实现人才成长双通道,推出杰出、优秀人才。四是获批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在建实建强两个中心方面,不但建实了秘书处,而且最关键的是全所职工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唯有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才能促进岩溶地质事业的发展,才能占领岩溶地质科技高地。但是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必须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描述的人生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讲的是信念,是理想,是一种不畏艰难、向着自己坚定的目标奋进的精神。这是心理准备,包含了“三光荣”传统中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是一种行为,是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行为,包含了“三光荣”传统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成果、是成就感。每一个人当他回首自己的历程时,都应该有一种成就感,这就是“三光荣”传统中的“以找矿立功为荣”。

开展“两学一做”,基础在学;推进“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学”得怎么样、“做”得是否合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上。我们要通过常态化的学习,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思维,提高贯彻部局党组战略部署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所的意义。用全局观、系统观研究部署工作,用务实精神推动工作,扎实推进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的建设,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